北太平洋巨型章鱼
Enteroctopus dofleini
北太平洋巨型章鱼简介
北太平洋巨型章鱼(Enteroctopus dofleini),也被称为北太平洋巨人章鱼,在所有章鱼物种中体型最大,成体重量约为15公斤,臂展可达4.3米,曾有记录显示,个体重量可达71公斤。北太平洋巨型章鱼的头部大而圆,通常呈红褐色,但它们可以通过色素细胞,改变颜色来伪装自己,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它们分布在北太平洋大部分沿海地区,分布范围从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向北沿美国西海岸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穿过北太平洋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向南到东海、黄海、日本海、日本太平洋东海岸以及朝鲜半岛等周围海域。
它们不仅海域分布范围广,深度范围同样大,从潮间带到 2,000 米水深海域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身影,但它们一般生活在较深的水域。它们能够适应较冷、富含氧气和营养的水域。
而且,它们还是巢穴动物,巢穴不仅提供保护、庇护和隐私,也是它们觅食的中心点。狩猎后,它们会把食物带回巢穴,在更安全的环境中觅食并躲避捕食者。这会让他们在巢穴外堆放进食残渣,形成“巢穴垃圾”,因此,一般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寻找海洋中的北太平洋巨型章鱼。巢穴很小,通常刚好够章鱼钻进去转身。
北太平洋巨型章鱼主要在夜间捕食,包括虾、蛤蜊、龙虾和鱼类,它们甚至会攻击和吞食鲨鱼和鸟类。它们的触手上覆盖着多达280个吸盘,每个吸盘包含数千个化学感受器,使其具有敏锐的触觉和味觉。他们会用触腕包围猎物,然后用吸盘将猎物送入口中,并用喙将其咬碎。
虽然北太平洋巨型章鱼体型大,但它们的寿命较短。它们的代谢率非常高,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顶峰,然后迅速衰退,身体的快速消耗会加速衰老过程,在野外通常只能活到3-5岁。
北太平洋巨型章鱼采用一种“半数繁殖”的策略,它们在一生中只繁殖一次,雌章鱼一次可以产下多达10万颗卵,并会倾尽全力保护这些卵,几乎不吃不喝,直到卵孵化,期间体重减少50%至71%,这种极端的繁殖行为会导致雌章鱼在卵孵化后不久死亡。
它们也有断臂重生的技能,如果北太平洋巨型章鱼的触腕受损或被捕食者咬断,章鱼可以再生新的触腕。
太平洋巨型章鱼习性
太平洋巨型章鱼利用喷射推进在开阔水域中移动,即将水吸入体腔,再通过虹吸管用力排出,产生强大的推力,推动章鱼在水中高速移动。然而,当在海底移动时,章鱼用它的腕足爬行。
但它们94%的时间都处于静止或躲藏状态,通常隐藏在巢穴、海带中或伪装成其生存环境,它们从午夜到清晨更为活跃。静止不动时,太平洋巨型章鱼会躲藏、梳理毛发、进食、睡觉和维护巢穴。
太平洋巨型章鱼能够移动很远的距离以占据新的区域或栖息地,但它们的移动到新的巢穴不是随机的,它们偏爱海带茂密和岩石地形的栖息地,这表明它们具有复杂的栖息地选择水平,可能是为了优化觅食效率并最大程度地减少暴露给捕食者。
保护现状
目前,巨型太平洋章鱼不受《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也未列入IUCN 红色名录。DNA 技术有助于对该物种的进化历史进行遗传和系统发育分析。根据 DNA 分析,巨型太平洋章鱼实际上可能被证明有三个亚种(一个在日本,另一个在阿拉斯加,第三个在普吉特湾)。
在普吉特湾,华盛顿州鱼类和野生动物委员会在一次合法捕捞活动引起公众强烈抗议后,通过了保护七个地点捕捞太平洋巨型章鱼的规则。普吉特湾的章鱼种群不被视为受到威胁。
申明:内容来源于海洋资源创作,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