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五. 5 月 9th, 2025

海洋资源

ocean-resource.com

为什么模型预测总搞错赤道太平洋的变暖趋势?出现观测模型不一致

 

 

 

现状观测到赤道太平洋西部明显变暖,但东部几乎没变化,甚至有些地方变冷,这种“西暖东冷”的现状在过去70年持续存在,海表温度梯度增强,然而,大多数气候模型模拟结果呈现东部变暖比西部更强,导致SST梯度减弱,这与现实完全不符,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会出现观测和模拟结果矛盾现象呢?

为了寻求答案,研究团队对比了观测数据和11个CMIP6气候模型,重点分析两个问题,一个是东太平洋冷舌区为何没变暖?模型的次表层冷却为什么没传递到海表?

通过观测数据发现,东太平洋冷舌区为何没变暖主要跟埃克曼输送增强有关。赤道中太平洋的东风贸易风在过去几十年增强,由于东风增强,将表层海水推开,深层冷水上涌,埃克曼输送增强,使得次表层冷却。而且东太平洋本身就有强上升流,上升流区冷水容易被带到表层,抑制变暖。

冷却最强的区域位于东经140°W,深度约在135米的区域。次表层冷却强度为-0.3°C/十年,次表层冷却使冷舌区海表温度趋势比全球平均低0.1°C/十年。

而模型数据方面,也预测到次表层在冷却,但是存在3大偏差,主要为位置偏差、强度偏差、混合层稳定性偏差。相对冷却最强区域位于东经140°而言,观测数据冷却中心偏移,达到154°W,且深度更深,达到160m,导致于海表温度脱钩。另外,强度方面,模型预测次表层冷却强度为-0.2°C/十年,比观测弱,使冷舌区海表温度趋势增加0.2°C/十年。

此外,模型预测次表层冷却传不到海表,与表层脱钩。海洋表层与次表层的热量交换依赖湍流混合,而混合强度由理查德森数决定,模型预测理查德森数上升,混合弱海洋稳定性增强阻碍冷却上传。

为什么模型会出错?主要是气候敏感性过高,模型全球变暖速率为+0.12°C/时间,高于观测数据的+0.08°C/十年,由于偏高的海表温度导致上层海洋分层更强抑制混合,进而影响大气环流响应失真。此外,模型普遍高估北太平洋变暖,导致北半球增温偏差,引发从南半球跨赤道的虚假风,这会削弱赤道东风,进一步减少冷却上传。

这项研究首次系统量化了模型在赤道太平洋SST模拟中的偏差来源。

图:观测和大型集合 (LE) 模拟的海面温度 (SST) 和次表层温度趋势🔽

(a) 合成赤道 (5°S ∼ 5°N) 海表温度趋势 (°碳/十年)基于 HadISST、ERSSTv5、Centennial 现场观测估计和 Kaplan 的 1958–2022 年复合赤道强迫 SST 趋势(°C/十年) 跨越 11 个 LE (支持信息 S1中的表 S1 ),(c) 合成赤道次表层温度趋势 (°C/十年),基于 ORAs5 (1958–2022 年)、SODA2.2.4 (1958–2008 年)、Ishii (1958–2012 年) 和 EN4 (1958–2022 年),以及 (d) 合成的赤道强迫次表层温度趋势 (°C/十年)跨越 11 个 LE。(c)和(d)中的虚线表示最大地下冷却的深度和经度。


❓思考题:观测中,赤道东太平洋冷舌区未变暖的关键原因是什么?

A.太阳辐射减少
B.深层冷水上涌
C.海洋盐度增加
D.火山活动降温

参考答案:(点击查看)

B.

解析:东风增强导致艾克曼泵吸,使次表层冷水上涌,抑制了海表变暖

 

 

 


参考文献:Seager, Richard; Jiang, Feng; Cane, Mark A.,Subsurface Cooling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Pattern Formation Over the Equatorial Pacific. JGR Oceanshttps://doi.org/10.1029/2024JC022222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