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一. 12 月 23rd, 2024

海洋资源

ocean-resource.com

太平洋深处的秘密,中生代洋内俯冲的惊人发现

 

我们脚下的大地,看似静止不动,实则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板块的运动、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无不昭示着地球内部的活跃。最近,一项令人瞩目的研究揭示了太平洋深处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中生代时期发生的一次洋内俯冲事件,深刻地塑造了今天地球深部的面貌。

我们都知道,地球的表面被分为若干个巨大的板块,这些板块在不断地运动。当两个板块相遇时,密度较大的板块会俯冲到密度较小的板块之下,这个过程被称为俯冲。通常情况下,俯冲发生在洋壳和大陆壳之间。而洋内俯冲,顾名思义,就是指两个洋壳板块之间的俯冲。

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波数据的分析,发现太平洋东部下方存在一个异常的低速层,这表明这里的物质密度较低,温度较高。这个低速层被认为是太平洋大低剪切速层的一部分,是地球深部最神秘的结构之一。

然而,新的研究发现,在这个低速层的东部边缘,存在一个明显的结构分隔。通过对这一结构的深入分析,科学家们推测,在中生代时期(大约2.5亿年前至1.2亿年前),曾经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洋内俯冲事件。俯冲的洋壳像一把利刃,将太平洋大低速省一分为二,并在俯冲带上方留下了明显的“伤疤”。

马里兰大学的科学家对恐龙时代深埋地球的古老海底证据的发现,挑战了现有的地球内部结构理论。这片之前未被研究过的海底位于东太平洋海隆(东南太平洋海底的板块边界),为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的运作方式以及地球表面数百万年来的变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最新的地震成像数据,探讨了东太平洋隆起下地幔的演变过程,揭示了古老海洋板块俯冲对地幔过渡带和太平洋大低剪切速层(LLSVP)的影响。利用密集的SS前驱波数据和最新的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分析了东太平洋隆起下方地幔过渡带的厚度变化和速度异常。研究发现,该区域存在异常厚的地幔过渡带,且速度较快,表明温度较低。

研究发现,在东太平洋隆起下方,地幔过渡带的厚度显著增加,表明该区域存在古老的海洋板块俯冲。该区域的地震波速度较快,表明温度较低,可能与中生代时期的海洋内俯冲有关。

研究表明,东太平洋LLSVP的东部由于古老海洋板块的下沉而被分离。这些发现为理解地球深部结构与表面俯冲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古老的海洋板块俯冲不仅影响了地幔过渡带的结构,还可能对LLSVP的形成和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中生代海洋内俯冲对东太平洋隆起下地幔的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发现为地球深部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地球内部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Jingchuan Wang, Vedran Lekić, Nicholas C. Schmerr, Yu J. Gu, Yi Guo, Rongzhi Lin. Mesozoic intraoceanic subduction shaped the lower mantle beneath the East Pacific RiseScience Advances, 2024; 10 (39) DOI: 10.1126/sciadv.ado1219

 

一、研究中提到的大低剪切速层(Large Low Shear Velocity Province,LLSVP)是什么?它们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大低剪切速层(LLSVP)是地球深部结构中的两个巨大区域,位于地幔底部,分别在太平洋和非洲下方。它们以低剪切波速度和高密度为特征,表明这些区域的物质与周围地幔不同。

大低剪切速层(LLSVP)是如何形成的呢?LLSVP可能是由于地幔中存在热化学异常区域,这些区域的温度和化学成分与周围地幔不同,导致地震波速度降低。 一些研究认为,LLSVP可能是由于古老的海洋板块在地幔中的积累和再循环形成的。这些板块在俯冲过程中沉入地幔底部,形成了高密度、低速度的区域。地幔柱是从地幔深处上升的热物质流,它们可能在LLSVP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地幔柱的上升和冷却过程可能导致这些区域的物质性质发生变化。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如地幔对流和板块运动,也可能对LLSVP的形成和演变产生影响。这些过程可能导致地幔物质的重新分布和聚集,形成低剪切波速区域。

LLSVP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深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震成像和其他地球物理方法,科学家们正在逐步揭示这些神秘区域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过程。

 

二、中生代洋内俯冲事件是如何被发现的?科学家们采用了哪些技术手段?

中生代洋内俯冲事件这一发现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揭示了地球深部结构的复杂性与动态性。

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发现这一事件的呢?他们又运用了哪些先进的技术手段?

地震波就像X光一样,能够穿透地球内部,并根据不同物质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方向的不同,来绘制地球内部的图像。科学家们通过分析全球范围内的地震波数据,发现太平洋东部下方存在一个异常的低速层,这表明这里的物质密度较低,温度较高。通过对海底岩石和火山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科学家们可以推断出岩石形成时的温度、压力和化学环境。这些数据为重建古代地质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科学家们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地球内部的各种物理过程进行模拟,例如板块运动、岩浆活动等。通过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可以验证或推翻各种科学假设。

那么,有哪些关键技术呢?主要的有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大地电磁测深技术、重力测量、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数值模拟等。

  • 地震层析成像:这是一种利用地震波传播时间和振幅的变化来重建地球内部三维结构的技术。通过分析大量地震波数据,科学家们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地球内部图像。
  • 大地电磁测深: 这种方法利用天然的电磁场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电导率分布,从而推断出地下物质的成分和结构。
  • 重力测量: 通过测量地球重力场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地下物质的密度分布,从而揭示地球内部的结构。
  • 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 对岩石样品的矿物组成、同位素组成等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岩石的形成年龄、来源和演化过程。
  • 数值模拟: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对地球内部的各种物理过程进行定量分析,从而验证或推翻各种科学假设。

总之, 中生代洋内俯冲事件的发现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标志着我们对地球深部结构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思考

俯冲板片的水分和挥发分如何影响地幔过渡带矿物的相变和流动性? 不同成分和温度的俯冲板片对地幔过渡带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俯冲板片在进入地幔过渡带后,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如何演化? 俯冲板片的残余物在地幔过渡带中如何分布,对地幔对流有何影响?

地幔过渡带中的不连续面在俯冲作用下如何变形和迁移? 这些变化对地幔对流模式和地球深部物质循环有何影响?

地幔过渡带的厚度变化与板块运动、火山活动等地表现象是否存在相关性?地幔过渡带的异质性对地球磁场、重力场等地球物理场的产生有何影响?地幔过渡带的结构演化对地球气候变化是否存在反馈作用?

 

这些有趣的问题旨在激发你的思考,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希望能为你带来新的启示和帮助~~~

 

 

 

 

 


申明:内容来源于海洋资源ocean-resource创作,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海洋资源ocean-resource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发表回复